片尾介绍华谊兄弟公司耗时900天完成这部电影,请了几位明星零片酬出演,又把票价定为5元,那么头两段故事都和电影(院)有关,也就不奇怪了。
第1段形式比较丰富,内容架空得明显。父亲上班的那个影院绝对处于三线及以上的城市,而父子俩住农村,挣钱不多你这通勤费倒没少花。
第2段以拐卖儿童作主题,用了一位本不瘸的小演员演被拐的跛脚小孩,使做戏感太强。面对如此残酷的国情,轻巧避开谈论本该公安部门担起的职责,是艺术处理的需要,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第3段,学钢琴的姑娘为了体味耳聋后贝多芬创作《月光》的境界,去聋哑学校教孩子们音乐。 贝多芬耳聋之前深厚音乐素养与聋儿们的差距且不说,你教孩子们音乐,干嘛要毫无准备的去参加一个选秀节目?
太明显的预设立场,太明显的做作,这预设、这做作是教育的杯具。当我们想以浪漫的方式讲一件事时,脑中想的手上写的拍出来的却是做作。
第4段,智力缺陷儿童学做面包的故事依然有刻意诗意化的倾向。但让我想起在台北的一件小事。
台北101旁的台北市府站,有个十字路口有志工陪着智力缺陷的儿童在卖糕点。和这短片里一样,糕点是孩子们自己做的。这是件好事。但毫无准备的我走到那里被突兀的推销,志工姑娘积极又语速快,不容拒绝的样子。我生活在一个普遍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习惯了防卫。正想谢绝,看到面前的小朋友轻拉了一下她的手臂,是劝阻——她觉察了她的攻击性,也觉察了我的不喜。“正常”的社会把他们定义为智力缺陷,可他们能如此准确的捕捉到身边人的情绪。
我买了两袋。我本不反感吃糕点。
第5段动画让人眼前一亮。事后也证明大裤衩味的短片们终于结束。森林里遇上动物们有点龙猫的意思,蛋壳明喻着笨“蛋”的称号。很可爱的一段。
我买了两袋。我本不反感吃糕点。
第5段动画让人眼前一亮。事后也证明大裤衩味的短片们终于结束。森林里遇上动物们有点龙猫的意思,蛋壳明喻着笨“蛋”的称号。很可爱的一段。
第8段,有设计有表演的仿纪录片风格。蒙古的一个少数民族裕固族,父母在外的小朋友照顾着自己生病的爷爷,他照顾家里的羊群,也会把吊针的塑料导管折成人物挂在树上……过程中我不太得要点,直到最后他去找半个月才能见一次的玩伴,玩伴已随父母走了,把两人的小画书用磁石压在台子上,画了一幅骑骆驼行走的画。故事收在这个镜头,那个小小的世界真是天塌了。
第9段找来斯琴高娃+周迅压轴,斯琴高娃演太多这种刀子嘴豆腐心的角色,几乎都让我以为这其实是她的本色。周迅看起来有当年《人家四月天》里的光彩,近年最美的一段。小姑娘和剧中角色应该是相同的背景,不用表演,在这两位影后面前一点不逊色。
不少影迷疾呼今天的中国电影已经臭不可闻,我相信它还会再臭一阵子。不过即便在最坏的时代依然有人在做这样的事,这就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