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TOSHIBA CDU2150A显示器

    话说2003年,IBM出品了一台22寸液晶显示器,分辨率高达3840X2400。在1920X1080的所谓全高清液晶显示器都还极少的年代,它就搞出这么个东东,实在佩服IBM的技术实力。
    从网上看到的一些言论认为,即便这台显示器定位于专业级,但IBM终究还是比较担心这台显示器的销量,于是和MAG、优派、东芝等品牌都有合作,销售T221OEM产品。这台CDU2150A就是它的OEM产品。

    从淘宝店铺资料看,IBM T221的面板分有DG5DG3DG5的能上到48Hz(或以上),DG3的上不到这样的分辨率。至于东芝CDU2150A的是哪种面板,我无从考证。
    目前自己使用MACBOOK PRO RETINA2013)外接使用,只到24Hz,稍后再调整看。



    实现的方式是用两个mini DisplayPort口分别输出两个画面,分辨率为1920X2400,在同一块屏幕上组合成3840X2400的分辨率。结果MAC自己认不出这样的分辨率,最后购买了SwitchResX,轻松识别出这个分辨率。
    但问题是电脑依然认为这是两个单独的屏幕,暂时我无法满屏播放视频。


    东芝CDU2150A本身带有两组DVI输入,由于年代较早,显然它当时无法靠一块显卡一根线来实现4K的分辨率。而MACBOOK PRO RETINA带有两个雷电输出口(雷电口和mini DisplayPort口是一样的),正好可以实现CDU2150A的双输入。 但必须通过一根叫做mini DisplayPort to Dual-Link DVI的转接线来实现。所谓Dual-Link是双通道的DVI标准,拥有更高的带宽,可以实现更高的分辨率。而这个转接线的价格?苹果自家的线是688大洋,其他厂家的最便宜的也超过400大洋。
    688元是个什么概念,如果你不是一个发烧友的话,688元已经可以买到性能足够好的CPU了。这条线需要USB供电,接口端在使用时会发热,说明里面确实有块电路板。但这块电路板再复杂复杂不过一块CPU吧!实在是太贵了。
    最简单的mini DisplayPort to DVI据说只是单通道,支持的分辨率最高只到1920X1200。但自己没试过,只能算是听说。要说这种单通道的线倒也不贵,只是万一买过来真用不成,即便价低也成了浪费。


后期补充
      依然没有找到可以把两块屏当做一个屏幕的办法,但是MAC系统设置里可以直接选择让一个APP跨屏显示。每次播放视频我必须手动把播放窗口拉大到全屏


   24Hz的刷新率是个限制,静态图片还好,播放视频,当画面内容变化快时,中间那条分界线会出现,很杠眼。
   XnView倒还好,我把它拉过来一次之后,以后只要我再外接这个显示器,它默认会打开在这边。虽不能全屏,拉满屏幕的效果也差不多。


       给屏幕校了色,用D65,顿时眼前一片红艳艳。看照片、网页,色彩回复到了应该的样子。但,但反差严重降低了。之前的色彩偏青蓝,反差很高,远景地面上的碎石非常清晰。如今画面变得比较肉。



    色彩管理的理论知识挺庞杂的,看了些帖子,但使用i1 Display Pro本身很简单,校准过程也很快。没啥特别想说的。
    已经被微博惯坏了,难以长篇大论。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旁軸數碼相機的未來

    本打算在自己購買并使用Leica半年后寫一篇感受,包括使用感受和對未來數碼旁軸相機的一點想法。

    沒想到今年的PHOTOKINA沒召開之前傳出的RUMORS已經印證了我的一些猜想。
    Leica傳出了將會做一台不帶LCD顯示屏的數碼M機,背板上只有一個ISO轉盤,只能拍攝RAW格式,極可能使用M 240的CMOS。真是一台逆潮流的數碼相機。


    我最近總在想会不会有哪家出这么个东西,当然Leica家的概率最高,畢竟它是旁軸的代表。假設今年內Leica真發佈了這台相機,我倒是一點都不驚訝。
    為什麼我會覺得會有廠家願意製造這樣一台“不現代”的數碼相機呢?到今天,各家廠商競爭烽火連天,消費者購買一台相機時難道真只是在比較畫質嗎?SONY把自拍相機設計得像香水瓶,難道是想強調自己的畫質好嗎?富士X100最吸引人的是它的外觀還是它的成像──至少我覺得首先是外觀,其次才是成像。
    數碼時代以來,“單反”建立了它等同高端的地位。其實就算我想獲得優越的成像也未必要承受單反那麼粗苯的體格的。微單(或無反)相機就是旁軸2.0。雖然沒用測距式對焦,但外觀體格都直接繼承了旁軸。但真正的數碼旁軸機,只有Epson和Leica出過。Epson的R-D1已經停產,目前看來只剩Leica M這一隻了。
    富士再復古,目前也看不出他家會發佈一台真正測距式對焦的數碼相機。奧林巴斯也不會。把相機直接變成數碼產品的SONY也不會。CANON、NIKON看不出跡象。似乎真只有Leica會這麼干了。

    Epson R-D1帶撥桿,照樣吸引了一批用家。這樣的產品本身就是小眾的,但小眾也有存在的價值。數碼相機流行起來不過十二三年,在這前接觸相機的玩家里有大批的旁軸粉絲,不帶LCD屏對他們不是難事。無非是把膠片換成了CMOS。除了逼格更高,還有種更純粹的感覺。但伴隨這數碼相機成長起來的一輩確實不習慣無法立即回放照片的感受。
    從目前的RUMORS來看,Leica也知道這相機不會大賣特賣,將它定為限量版。定價卻比目前的M240還高,這點就真不厚道。Leica越來越是奢侈品牌的行事風格,而不是針對攝影愛好的相機廠家。



再见了,船长

   本准备买一张或下一部《死亡诗社》。又觉得似乎买过,翻了碟包,真的有。到了BD时代自己已不是DVD时代的记性。 
   
   正如很多人说的,片尾站上桌子一幕,配合着风笛声,很能击中人心。(天朝)人这一辈子,及时行乐什么的不敢说,但总有那么个瞬间,即便自我压抑如片中的伊桑霍克,也会有那么个忍不住的时刻,站起来反抗那些貌似权威正确的东西,即便只是那么一瞬。 
   
   电影本身并不完美,过于明显的立场预设:寻求自由与可能性的青春期冲动与刻板的成人世界的第一次碰撞。学校被放在了这个刻板的位置上。 
   但设置自杀与前面剧力表现不相符,露出编剧下手过重的痕迹。咱们(天朝人)哪个没经历过父母不支持自己的兴趣?它是如此的自然而言以至于曾经我们不看欧美的小说电影简直不知道世上还有另一种可能。 
   对这个父亲的设置也很飘摇,本来已经准许儿子在演戏上多花些时间了,并且还偷偷跑来看儿子演戏——这事你不喜欢别来啊——结果演完之后把儿子像抓犯人一样带走。最刺激儿子的其实是这事吧。父亲不欣赏自己对表演的爱好是一早知道的,但十几岁的人,最是要在朋友们面前维护自尊的年龄。 
   把枪声消掉的处理真好。 
   
   另外两个次主角,一个依稀是青少年保罗纽曼,一个像透了日后的英国首相戴维卡梅隆。 
   
   
   电影又演绎了一段青春往事。感人也好,烂也好,它不过一部电影。最让自己动容的始终是时间:伊桑霍克青涩的脸,和再也看不到的罗宾威廉姆斯…… 
   
   
   
  哦,船长,我的船长! 
  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 
  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红的血滴流泻,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