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谁的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2001年的电视剧。今天看着各种别扭。

可以想象电视机前的众屌丝,随着剧情起伏,以康熙爷的荣为荣,以康熙爷的耻为耻,最后施施然陶醉在一片大国崛起的宏图霸志里。

这剧到底拍给谁看?

文艺作品写给谁看拍给谁看是个大问题。以中国的政治环境,历代拍马屁的文字想来不会少。只是这些马屁文字流传下来还能脍炙人口的真是少。

早的《史记》是太史公的历史事件观。

《离骚》是屈原骄傲的个人赋。

魏晋诸贤,用木心的话说,酒神精神。

唐诗讲飘逸不羁。

宋词伤别离忧国运。

元曲调性更强,拿来唱,进一步向民间社会靠拢。

明清小说写爱情、写侠义、写志怪,更是民间情趣。绿林好汉对抗制度,草莽英雄建功立业,本是成人童话。或者鬼怪狐仙以超自然形态脱离现实,全是平民口味。

到了本朝,到了本朝,悍然回到全民为君分忧。2001年的《康熙王朝》,又开始在荧幕上为前朝君主分忧。
一个康熙收复台湾,演了多少集。以狭隘的民族主义言,爱新觉罗氏攻台湾郑氏,到底该盼着谁胜?你要说民族融合已到了今天,不谈旧故。行。可你偏偏又要翻出这段来反复咀嚼。

康熙要收台湾,一则扩自己的疆域,二则防止明朝遗老养为反清后患,这战役用今天的眼光看谈不上正义或非正义,它就是个历史事件。好比假使当年没出现努尔哈赤,气数已尽的明朝被另一个非少数民族的朝代取代,对今天而言它也就是个历史事件,谈不上好或不好,对或不对。并不是一定要有清灭了明,康熙成功收了台湾,中国历史的剧情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表演,才能让今天的观众长舒一口气。

可我们的历史教材不这么讲。所以群众们最爱看秦灭六国,看到嬴政称帝,观众们裤裆里一股激流。假使没有六国亡秦一统,历史自然会有它的方向,一样会有后面的精彩,只不过是谁也不知道的另一种精彩。

想来拍这剧时,对岸逢政治强人李登辉卸任不久,陈水扁当职之初。李登辉的12年里台湾改头换面,精神振奋,偏这陈水扁接任后声音又大,搞得君上很不爽。于是现实里有军演,荧幕上有《康熙王朝》,狠狠的收复了一把台湾,简直解恨至极。

爽!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木心.烏鎮

飛機轉高鐵轉汽車,趕到烏鎮夜宿。民宿老闆周到熱情,臉上是種,也許有我附會的成份,富庶地區的喜悅從容之感。

睡眠依舊不好,一晚沒能踏實入睡。第二天不到6點醒來,早早出門吃早餐到東柵。這時人還不多。稀稀有三四位和我一樣拿著相機拍照的人。清晨和傍晚是水鄉古鎮的黃金時段。

或者說,遊人不多就都是黃金時段。

覬覦江南水鄉古鎮年久,這才首次踏足。昨晚問司機大哥,江南這些有名古鎮,紹興、烏鎮、同裡、周莊,哪個更好。司機大哥確鑿的說烏鎮最好。我相信他這話里有鄉土之情,因這份情,那某個地方才不可取代。

烏鎮的身段面目在今日中國算得上是能稱“故鄉”的地方。

安靜的東市河,河上船伕的白布掛,臨水而居人家,河畔木屋石屋,戶戶有石階直通河面,跨石橋過河的風情,竹竿撐起窗戶,房頂的瓦片,青石板路面的晨霧,窄路旁依然木屋石屋,從容平靜的老人……一切安詳美好。

可是,

可是哪裡的老人不從容平靜?

沒有遊客的名村古鎮,哪裡不安詳美好?

說句掃興的話,我早些年對烏鎮的預判:可去可不去。

現在維持原判。

風景需有一個精神的核,沒這個核,面前不過是好看的木頭房子好看的石頭房子,好看的水和好看的樹,人一擁而上拍了照走人,留了影方便賣弄。

木心是我眼裡烏鎮的核。

他這樣寫舊時鎮上看戲的生活:

混綠得泛白的小運河慢慢流,汆過瓜皮爛草野狗的屍體,水面飄來一股土腥氣,鎮梢的鐵匠錘聲丁丁……寂寞古鎮人把看戲當做大事。預先買好戲票,興衝衝吃過夜飯,各自穿戴打扮起來,勿要忘記帶電筒,女眷們臨走還解解手,照照鏡子,終於全家笑顏逐開地出門了,走的是石板路,年久失修,不時在腳底磔咯作響,橋是園洞橋,也石砌的,上去還好,下來當心打滑,街燈已用電燈,昏黃的燈光下,各路看客營營然往戲院的方向彙集。

…………

寒風撲面,石板的磔咯聲在夜靜中顯得很響,電筒的光束忽前忽後,上橋了,豆腐作坊的高煙囪頂著一彎新月,下面河水黑得像深潭,沿岸民房揭瓦連檐偶有二三明窗,等候著看戲者的歸返……

又寫那時臨河而演的社戲:

曠地上搭起巍然木閣,張幔蒙屏,懸幡插旗,咚咚喤喤,人山人海,全本《狸貓換太子》,日光射在戲台邊,亮相起霸之際,鳳冠霞帔蟒袍繡甲,被春暖的太陽照得格外耀眼,臉膛也更如泥做粉捏般的紅白分明,管絃鑼鼓齊作努力,唱到要緊關頭,烏雲乍起,陣雨欲來,大風刮得臺上的緞片綵帶亂飄亂飄,那花旦捧著螺鈿圓盒瑟價抖水袖,那老生執棍頓足,“天哪,天……哪……”一聲聲慷慨悲涼,整個田野的上空烏雲密佈,眾人就是不散,都要看到底,盒子裡的究竟是太子、是狸貓……

風景終歸是死的,而往事民情是風景的背書。有這樣的人寫這樣的文字,才使我眼前的景活起來。這裡有代代輩輩居住的人,有他們的顧盼期待,有他們似乎如河水般悠遠不竭的日子,卻在某天猝然橫變。

我到底沒有水鄉古鎮生活的體驗,只能在文字里尋找那個失去的世界。如果沒有《邊城》,沒有《半生緣》,沒有《駱駝祥子》,沒有《京華煙雲》,舊時候的種種面目我已不知。

只知道“現在”是可憐的。(抑或連現在也不知)

文字裡讀到過再美麗再宏遠的世界,還得靠自己卑弱的體驗來觀照。

於是來烏鎮。











                          晴耕雨讀,好民風。









走著走著,木心紀念館赫然出現。前一天剛知道了紀念館官網預約,但對東柵西柵還全無概念,本以為會在個下午才逛得到的地方。紀念館對散客開放是9:30,我享受了一小時的獨自參觀。



木心1927年生於烏鎮,自幼飽讀,文革中入獄,早年手稿遭查沒。1982年移居紐約,80年代後期在台灣及海外出版文集,漸得隆譽。2006年木心回到烏鎮,2011年病逝。

簡介一位藝術家生平最是無趣。泛泛而談,每個人生平不過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或加綴一點富裕貧困,榮耀淒清。那些稱得上藝術家的,有作品的人,他們比常人豐厚在拿作品亮出了自己的精神靈魂。人已經在作品里。

木心晚年的學生形容木心為文體家。這個稍陌生的詞彙很準確的形容了木心所長。木心說世上沒有“沒有形式的內容”,也沒有“沒有內容的形式”,形式與內容本是相生想伴的。他是結合內容與形式的大師。讀他的文字,每每讓我感覺自己根本沒學過漢語,沒真正見過漢語言之美。

也許一門語言本無謂美或不美。如有幸的,文字上有慧根的人把它們組合運用得美麗,這語言便多美了一分。漢語幸運的有過許多這樣的人。木心算近的一個。

所以我要來烏鎮看看。不出如此人傑,我怎知你這般地靈。


紀念館叫木心故居紀念館,便是由木心舊居改造而成。舊宅里有人的童年。木心幼時在烏鎮,有他的母親教他讀詩,有家僕在閒時講七俠五義,也到街頭茅盾的家中借過書來讀……他寫自己老而還鄉,還有鄰里認出他:“你回來了。小時候你那麼點,現在長得這般壯。”

就紀念館而言,面積并不很大,兩進的院子,分為三部份:文學館、繪畫館、生平館。這裡見了木心最後的書檯;木心愛放在書檯的伍爾夫像,托爾斯泰像,尼采像;當年陳丹青為木心從舊宅掰下的窗櫺;木心的手稿,照片;以及紀念館必有的當事人的常用品。

常用品屢屢被當做人的一部份。我家裡還存著的外公的鋼筆、計算尺、刮鬍刀、眼鏡,似乎這些東西在,人也就不遠。

木心小我外公12歲,同樣屬兔。額外的親切感開始於看到他的鋼筆字跡,和我外公的筆跡有幾分相似。我猜想他們這些舊式學童,幼學毛筆,筆功筆法因此有幾分相似。偶爾,這兩個人的面目在我心中會有些重疊。

最裡間的文學館,循環播放著1994年1月1日“世界文學史”最後一課的剪輯。在紐約,有5年的時間,木心給同在紐約的中國後生們講世界文學史。更準確的說是木心遍評世界文學的回憶錄。陳丹青40萬字的筆記日後用來出版。讀來恣意暢快。

視頻里木心年近七旬,健朗風趣,座下學生笑聲不斷。這最後的一課里,記在陳丹青的筆記,木心這麼說:

每個人都有缺點,克服缺點最好的辦法,就是發揚優點。

生活是什麼?生活是死前的一段過程。憑這個,憑這樣一念,就產生了宗教、哲學、文化、藝術。

福樓拜說:“如果你以藝術決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樣生活了。”

木心確實沒像普通人那樣過一生。


紀念館里,在一張木心的照片旁看見這詩句,並不顯眼:

請扶持我
我已衰老
已如病獸
請扶持我

你等待我
我逝彼臨
彼一如我
彼一如我

詩句選自《大卫》,木心作於1990年,彼時木心並不很老。但在紀念館里瞧見這句子,陡然想起一個人遲暮的樣子,於心不忍。時間是最大的主,我們為時間而成長,為時間而茁壯,也為時間而殘敗。青年壯年時才氣再高心志再高,到末了終成風吹雲散,只盼身邊有人能陪伴自己這支殘燭。

陳丹青描述木心最後時光的文字,登在《南方週末》,其中場景其中感受讀來異常熟悉。我腦海中氣息已弱、面容已垮、神志已散的樣子,是我外公。那短暫的神智不清,懸或又清醒,旁人難知曉他這次的木然出神是因耳背,還是神背。提到久遠的往事,他眼裡忽然有了神采:你如何知道,我向你講過?

陳丹青詳詳細細記錄了木心最後的時光。而我那時選擇避開描述這份最切骨的感受,終究不敢留下片語。

外公和木心這一輩人受學于舊時,都經歷過文革。文革中,世已不容人,太多的人想過結束自己,木心用文藝拯救自己,外公因家庭而苦熬。這些從黑暗中熬過來的老派知識份子,有的如木心選擇了出國,更多的和外公一樣繼續在新時期,謀一份差,養家餬口。把經歷過的苦難埋進心裡,不再提,不再講。木心終身未婚,亦無子嗣。我外公有六個孩子,至晚年而經歷女兒病逝,老伴病逝……

孰幸孰不幸?每個人的命運經歷,根本無法比較。


天晴的日子,可以搬椅子讓外公坐在陽臺上,臉上身上有陽光,有葉子的影子,他靜靜的坐著,也會緩緩的起身,緩緩走幾步。他終究老了,話不多,表情也沒有喜悅,也沒有不悅,只是安詳的,緩緩的,靜靜的。我還未體驗過80歲90歲,我不知那是怎樣的狀態,也許什麼都沒有,只是老。

對過去的事我那時仍不太知,知道一點也沒興趣再知道更多。如果我想知道,也許會再問他一些問題:童年少年是怎樣的,30、40年代是怎樣的,文革是怎樣的,如何從那樣的日子里過來。他也許講,也許不會講。往事埋進回憶,封起來,守著一個人一生被擊而不破的尊嚴。

而他確是越來越老,終於不能起床,終於沒法自己進食,終於靠吊針來維持殘喘,終於嚥氣。

有種感覺漫過來,漫過呼吸,漫過童年,漫過少年,漫過那曾經的許多年月。本能的想要掙脫。掙脫之後回頭,生命中的一部分已經失去了。永遠失去了。


為木心建紀念館的幾位,都是照顧晚年木心的人,他們選這詩這句,自然也因他們記憶里木心垂老的樣子。

只是

我已衰老
已如病獸

這到底不是我心裡的木心。不是。

另一首《論命運》,木心作於1994年:

神,人
皆受命運支配
古希臘知之
予亦知之
半個世紀以來
我急,命運不急
這是命運的脾氣
而今,眼看命運急了
我,不急
這是我的脾氣

這才是木心。那個驕傲的木心。磨折和衰老都打不敗的木心。

他還寫:

裘馬輕狂的絕望
總比篳路藍縷的絕望好

這才是木心,那個有資格驕傲著的木心。

他最愛的尼采,說過:

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木心故居紀念館網址:www.wzmuxin.com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微縮膠片閱讀機















雲南省圖書館古籍室的微縮膠片閱讀機。美國電影里見過幾次,實物這是頭次見。




燈泡、轉輪、夾片、棱鏡、反射鏡、磨砂玻璃,傳統的機械的東西有種慢慢的,看得見摸的著的好,古樸典雅。不像硅芯片里流淌的巨量又抽象的比特,冷冰冰的,還總是一副置身度外的樣子。


















維基上說它在溫度21°C,濕度50%下至少可以保存500年。夠等到它的唐僧了。

底片是特殊格式的反轉片,像40X30,或者還略大。拍這膠片的也得特殊的架子,拍得很工整。只是那些80年前的報紙雜誌,排版、印刷和紙張都不好。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有一天


    100分钟,9个微电影。并不是因为它票价只要5元,而是它(似乎)是国内第一部公映的公益电影。

    片尾介绍华谊兄弟公司耗时900天完成这部电影,请了几位明星零片酬出演,又把票价定为5元,那么头两段故事都和电影(院)有关,也就不奇怪了。

    第1段形式比较丰富,内容架空得明显。父亲上班的那个影院绝对处于三线及以上的城市,而父子俩住农村,挣钱不多你这通勤费倒没少花。

    第2段以拐卖儿童作主题,用了一位本不瘸的小演员演被拐的跛脚小孩,使做戏感太强。面对如此残酷的国情,轻巧避开谈论本该公安部门担起的职责,是艺术处理的需要,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第3段,学钢琴的姑娘为了体味耳聋后贝多芬创作《月光》的境界,去聋哑学校教孩子们音乐。 贝多芬耳聋之前深厚音乐素养与聋儿们的差距且不说,你教孩子们音乐,干嘛要毫无准备的去参加一个选秀节目?
太明显的预设立场,太明显的做作,这预设、这做作是教育的杯具。当我们想以浪漫的方式讲一件事时,脑中想的手上写的拍出来的却是做作。


    第4段,智力缺陷儿童学做面包的故事依然有刻意诗意化的倾向。但让我想起在台北的一件小事。
    台北101旁的台北市府站,有个十字路口有志工陪着智力缺陷的儿童在卖糕点。和这短片里一样,糕点是孩子们自己做的。这是件好事。但毫无准备的我走到那里被突兀的推销,志工姑娘积极又语速快,不容拒绝的样子。我生活在一个普遍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习惯了防卫。正想谢绝,看到面前的小朋友轻拉了一下她的手臂,是劝阻——她觉察了她的攻击性,也觉察了我的不喜。“正常”的社会把他们定义为智力缺陷,可他们能如此准确的捕捉到身边人的情绪。
    我买了两袋。我本不反感吃糕点。

    第5段动画让人眼前一亮。事后也证明大裤衩味的短片们终于结束。森林里遇上动物们有点龙猫的意思,蛋壳明喻着笨“蛋”的称号。很可爱的一段。


     第6段《看不见的画》,弱视小女孩画画的故事。真实弱视的小朋友出演。画好,有画廊的城市好,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这个世界真好。

    第7段《秋扎》。一位支教老师教藏族失语小孩说话的故事。这个高原红小胖墩的吃力、努力、顽皮、害羞都被记录得很好。纪录片的形式纪录片的真实,要多自然有多自然。最好的一段。





    第8段,有设计有表演的仿纪录片风格。蒙古的一个少数民族裕固族,父母在外的小朋友照顾着自己生病的爷爷,他照顾家里的羊群,也会把吊针的塑料导管折成人物挂在树上……过程中我不太得要点,直到最后他去找半个月才能见一次的玩伴,玩伴已随父母走了,把两人的小画书用磁石压在台子上,画了一幅骑骆驼行走的画。故事收在这个镜头,那个小小的世界真是天塌了。

    第9段找来斯琴高娃+周迅压轴,斯琴高娃演太多这种刀子嘴豆腐心的角色,几乎都让我以为这其实是她的本色。周迅看起来有当年《人家四月天》里的光彩,近年最美的一段。小姑娘和剧中角色应该是相同的背景,不用表演,在这两位影后面前一点不逊色。















    不少影迷疾呼今天的中国电影已经臭不可闻,我相信它还会再臭一阵子。不过即便在最坏的时代依然有人在做这样的事,这就好。


东邪西毒的地理

    关于西域的白驼山,没有翻出金庸小说来看具体将它设置在哪儿,有人说是昆仑山脉以东。 或者按“西域”来定位,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即今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广义上的西域却可远至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所以欧阳峰在今天算作是巴基斯坦人或者阿富汗人也不稀奇。


    欧阳峰的大嫂问过黄药师:“你为什么不告诉他我在这儿”,言下之意她没有住在白驼山了。从欧阳克的一个远景看出,这里靠海或者靠近一个不小的湖泊。莫非是青海湖?


    新疆有大把的沙漠,随便哪里都可能是欧阳峰所待的沙漠,同样也符合“这个沙漠的后面是另一个沙漠”。 黄药师每次看过大嫂之后去找欧阳峰是从东边而来,青海湖也在新疆各沙漠以东,基本符合条件。


    只不过,按古代而言,青海湖本身也在“西域”,从白驼山出走的欧阳峰完全有理由走得更远一些。 而诸位大侠,日后各震一方的东邪、西毒、北丐都在一段岁月中长期周旋于青海新疆等地,似乎不够衬他们各自的威名与见识。


    何况,这里还有慕容嫣。


    慕容嫣自称大燕国的公主。 按史,东鲜卑的慕容皝在337年称燕王,为前燕奠基之祖。 350年,燕王慕容儁占领蓟城,从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徒都之。 前燕元玺元年(352),暮容儁即皇帝位,国号大燕,史称前燕。

    公元357年,迁都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境)。 370年前燕为前秦所灭。 前燕在能臣慕容恪死后走向衰落。

    384年,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占领整个河北地区,386年复国称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史称后燕。

    中间还有慕容冲也建立了一个燕国,称为西燕。 394年西燕被后燕所灭。后燕后来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败后北逃。

    留在南部的一支后燕皇族由慕容德率领,他398年在滑台(今河南滑县)自称燕王,成立南燕,公元400年迁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称帝。 南燕后被东晋所灭。


    可见燕国的势力范围曾包括辽宁、河北、内蒙的一部分,以及山东、河南的一部分。不必追究慕容嫣到底是哪一燕的后人,总之人家自称有王室血脉。


    当然,大燕国的后人活动范围不必局限于曾经的大燕国范围内,只是谅她自负贵为公主,想来不特别爱闲逛到西域风沙之地。 况且,她曾经被做客姑苏的黄药师借醉摸脸,可见,不甘寂寞之人流连的终归还是江南这样的富贵温柔乡。


    黄药师的桃花岛——虽然被老王如此这般的一番演绎,搞得我们非常不确信那里到底有没有桃花——按查大师的描写是在东海之上。 那么年轻英俊又荷尔蒙分泌旺盛的黄药师,自然是经常到临近东海的江浙等地沾花惹草,释放魅力。 他在此地不仅勾引了亦雌亦雄的慕容嫣,更迷恋上了搬离伤心地的落落寡欢的散发着少妇之媚的欧阳峰的大嫂。


    他们混在一起的时候除了念念李煜的词,耍耍落英缤纷掌,吹吹碧海潮声曲。估计还一起喝过另外几坛酒,像是“桃之夭夭”,“耿耿于怀”,“愁肠百结”(估计有反通便功效)。

    欧阳大嫂毕竟是白驼山上的来客,精通药、毒之理。她不会满足于这些小打小闹。她的最高成就在于她超前的运用了中药原理,和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以及西方的神经科学,酿出了一坛绝世神酒——醉生梦死!喝了可以教人忘记以前做过的任何事!她的本意是用这坛最高成就的酒来了结自己和欧阳锋的一段情缘。无奈计算上出现失误,由于她和黄药师混在一起的时间颇多,黄也不在意她将自己当作小白鼠,于是此药对黄药师的效果立竿见影。对真正的病患欧阳锋,却因体质差异而未见临床效果。但此药一直潜伏在人体内,直到欧阳锋老年,逆练九阴真经时,才将药效发挥出来,一时间老西毒头脑空白,不明所以!

    此药效潜伏期长达二三十年,竟比狂犬病还厉害。八百年后香江娱乐界天王刘某某,还曾经唱过一首歌来纪念此神药:“啊哈,给我一杯忘情水,换我一生不伤悲!” 足见其脍炙人口。


    如此,黄药师的主要活动范围自然是江浙一带,也无怪“东邪”之名。 他去到西域,估计也是因为西域姑娘的异国风情。 精通音律的黄药师完全有可能熟稔《达坂城的姑娘》、《虹彩妹妹》、《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等抒情歌谣,以资追求维吾尔小妹妹。 而他能与敏感自负的西毒成为朋友,除了“她想知道欧阳峰的消息”外,没有其他的解释。


    欧阳锋毕竟离开了白驼山,向往江南繁华却又和性格相冲,仅落脚到了陕西境内某沙漠。 再做一个假设,大嫂也是朝着欧阳锋去的东方迁移的,造化弄人,终于寻到了东海边还没找着人,只好定居于斯。



    所谓没有错过就没有爱情故事,也就没有王家卫的电影。 《东邪西毒》就是这么个东东。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TOSHIBA CDU2150A显示器

    话说2003年,IBM出品了一台22寸液晶显示器,分辨率高达3840X2400。在1920X1080的所谓全高清液晶显示器都还极少的年代,它就搞出这么个东东,实在佩服IBM的技术实力。
    从网上看到的一些言论认为,即便这台显示器定位于专业级,但IBM终究还是比较担心这台显示器的销量,于是和MAG、优派、东芝等品牌都有合作,销售T221OEM产品。这台CDU2150A就是它的OEM产品。

    从淘宝店铺资料看,IBM T221的面板分有DG5DG3DG5的能上到48Hz(或以上),DG3的上不到这样的分辨率。至于东芝CDU2150A的是哪种面板,我无从考证。
    目前自己使用MACBOOK PRO RETINA2013)外接使用,只到24Hz,稍后再调整看。



    实现的方式是用两个mini DisplayPort口分别输出两个画面,分辨率为1920X2400,在同一块屏幕上组合成3840X2400的分辨率。结果MAC自己认不出这样的分辨率,最后购买了SwitchResX,轻松识别出这个分辨率。
    但问题是电脑依然认为这是两个单独的屏幕,暂时我无法满屏播放视频。


    东芝CDU2150A本身带有两组DVI输入,由于年代较早,显然它当时无法靠一块显卡一根线来实现4K的分辨率。而MACBOOK PRO RETINA带有两个雷电输出口(雷电口和mini DisplayPort口是一样的),正好可以实现CDU2150A的双输入。 但必须通过一根叫做mini DisplayPort to Dual-Link DVI的转接线来实现。所谓Dual-Link是双通道的DVI标准,拥有更高的带宽,可以实现更高的分辨率。而这个转接线的价格?苹果自家的线是688大洋,其他厂家的最便宜的也超过400大洋。
    688元是个什么概念,如果你不是一个发烧友的话,688元已经可以买到性能足够好的CPU了。这条线需要USB供电,接口端在使用时会发热,说明里面确实有块电路板。但这块电路板再复杂复杂不过一块CPU吧!实在是太贵了。
    最简单的mini DisplayPort to DVI据说只是单通道,支持的分辨率最高只到1920X1200。但自己没试过,只能算是听说。要说这种单通道的线倒也不贵,只是万一买过来真用不成,即便价低也成了浪费。


后期补充
      依然没有找到可以把两块屏当做一个屏幕的办法,但是MAC系统设置里可以直接选择让一个APP跨屏显示。每次播放视频我必须手动把播放窗口拉大到全屏


   24Hz的刷新率是个限制,静态图片还好,播放视频,当画面内容变化快时,中间那条分界线会出现,很杠眼。
   XnView倒还好,我把它拉过来一次之后,以后只要我再外接这个显示器,它默认会打开在这边。虽不能全屏,拉满屏幕的效果也差不多。


       给屏幕校了色,用D65,顿时眼前一片红艳艳。看照片、网页,色彩回复到了应该的样子。但,但反差严重降低了。之前的色彩偏青蓝,反差很高,远景地面上的碎石非常清晰。如今画面变得比较肉。



    色彩管理的理论知识挺庞杂的,看了些帖子,但使用i1 Display Pro本身很简单,校准过程也很快。没啥特别想说的。
    已经被微博惯坏了,难以长篇大论。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旁軸數碼相機的未來

    本打算在自己購買并使用Leica半年后寫一篇感受,包括使用感受和對未來數碼旁軸相機的一點想法。

    沒想到今年的PHOTOKINA沒召開之前傳出的RUMORS已經印證了我的一些猜想。
    Leica傳出了將會做一台不帶LCD顯示屏的數碼M機,背板上只有一個ISO轉盤,只能拍攝RAW格式,極可能使用M 240的CMOS。真是一台逆潮流的數碼相機。


    我最近總在想会不会有哪家出这么个东西,当然Leica家的概率最高,畢竟它是旁軸的代表。假設今年內Leica真發佈了這台相機,我倒是一點都不驚訝。
    為什麼我會覺得會有廠家願意製造這樣一台“不現代”的數碼相機呢?到今天,各家廠商競爭烽火連天,消費者購買一台相機時難道真只是在比較畫質嗎?SONY把自拍相機設計得像香水瓶,難道是想強調自己的畫質好嗎?富士X100最吸引人的是它的外觀還是它的成像──至少我覺得首先是外觀,其次才是成像。
    數碼時代以來,“單反”建立了它等同高端的地位。其實就算我想獲得優越的成像也未必要承受單反那麼粗苯的體格的。微單(或無反)相機就是旁軸2.0。雖然沒用測距式對焦,但外觀體格都直接繼承了旁軸。但真正的數碼旁軸機,只有Epson和Leica出過。Epson的R-D1已經停產,目前看來只剩Leica M這一隻了。
    富士再復古,目前也看不出他家會發佈一台真正測距式對焦的數碼相機。奧林巴斯也不會。把相機直接變成數碼產品的SONY也不會。CANON、NIKON看不出跡象。似乎真只有Leica會這麼干了。

    Epson R-D1帶撥桿,照樣吸引了一批用家。這樣的產品本身就是小眾的,但小眾也有存在的價值。數碼相機流行起來不過十二三年,在這前接觸相機的玩家里有大批的旁軸粉絲,不帶LCD屏對他們不是難事。無非是把膠片換成了CMOS。除了逼格更高,還有種更純粹的感覺。但伴隨這數碼相機成長起來的一輩確實不習慣無法立即回放照片的感受。
    從目前的RUMORS來看,Leica也知道這相機不會大賣特賣,將它定為限量版。定價卻比目前的M240還高,這點就真不厚道。Leica越來越是奢侈品牌的行事風格,而不是針對攝影愛好的相機廠家。